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资讯 » 光伏人物 » 正文

马高祥:领跑者的三驾马车是什么

核心提示:受访者:马高祥 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光电研究所所长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光电设计院光资源与总图所所长马高祥说:“能源局出台能效领跑者计划后,光伏领跑者计划就一直在业内讨论,能源局也出了征求意见稿。但针对光伏的领跑者计划,应该是能源局的194 号文件。”(马高祥提及的194 号文全名是《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国能新能【2015】194 号,于2015 年6 月1 日发布。)“这是国家第一次正式提到了领跑者计划。”马高祥道,“但对我们做领跑者项目的企业来说,领跑者应该分有几个阶段,首先是通过一个示范性的项目为领跑者上游先进的产能或先进技术提供切入点,然后推广。”但马高祥认为国家要的是领跑者项目,而不只是一个计划,或者只是针对光伏产品提出的领跑者概念。

“领跑者计划中明确要求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的水准都高于常规水平,但不是说用了符合领跑者规定的设备,整个项目就能称之为领跑者项目,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马高祥认为企业在完成领跑者项目时,上游产品性能的先进性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整体推动。

“比如说现在中标的投资主体,需要考量它的资质、业绩包括诚信度,同时国家对后续的检测、验收都要有一个很完备的体系。”相比设备领跑的概念,马高祥更愿意称之为“领跑者工程”。“领跑者设备到领跑者工程是有一段距离的。上游的组件、逆变器,甚至整个产业系统,从切片到工艺、集成,如果设计不在前面领跑,没有先进领跑设计理念,整体的工程或项目,就不能在完全意义上称作领跑者项目。国家在做领跑者这个事情上高瞻远瞩,现在强调设备领跑是一个必经之路,但我们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设备上。建设环节、施工环节、采购环节等每一环如果不是采用领跑这种高标准系统集成的理念来做电站,做出来的电站就只能是简单的用好设备堆砌出来的东西。领跑者项目应是一个闭环操作的过程。”

马高祥以华为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举例:“华为的智能解决方案有它独特的优势,所以他们在这个领域有很好的发挥。但即使是这样,也需把这部分同光伏电站整体进行有积极结合,不可能只靠逆变器就可以将高效与智能接入到整个电站体系中。”马高祥认为智能逆变器的出现为整个光伏电站的框架体系做了很好的支撑。“以华为为代表的智能光伏逆变器提供了一个平台,光伏电站其它部分在这个平台上变成触角,有很多发散性的东西,最终整合出来的电站才可以称之为智能电站。华为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环,未来还会不断的延伸。”马高祥还希望各组件、逆变器厂家能够彼此之间形成共识,在架构上开放兼容。“就像安卓手机的充电接口一样。”他补充说道。领跑者有三个理念,一是设备领跑,二是设计领跑,三是体系领跑,这三个“领跑”构成了领跑者的三驾马车。

领跑者项目是如何杜绝低价中标的

“低价中标”既是推动中国光伏朝着平价上网快速发展的力量之一,也是很多光伏企业遭遇危机,破产倒闭、造成资源浪费的原罪。但在领跑者项目中,低价中标的现象不是很突出,价格因素在众多考评标准中排名较为靠后。

“领跑者基地在招商的时候对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和后评估等环节,都有相应的资质和业绩要求,所以在门槛上已_经剔除了一部分不合理的低价,落后企业根本就没有参与权。”

马高祥说,“如果领跑者里面有低价中标,不光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业主不负责任。”西勘院也在做领跑者的项目验收准备,所以对管控体系有深入了解。由于规定了关键部件的转换效率和电站整体81% 的效率,且一年以后就要对电站进行综合验收。如此,一方面在短时间内高效零部件供货出现紧缺,另一方面国家对项目质量的检验把控,两者交互作用,很好的解决了“低价中标”这个问题。“我们每一环评定的级别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有企业认为分到的土地资源不好,但其实评估机构在那里都有现场测量的资源情况,再结合国家对于这次基地招商的指标要求,以及针对设备与现场资源所模拟出来的相应的系统效率、运行工况和现场的施工情况,资源到底怎么样都是可以知道的,领跑者项目几乎无缝可钻。”马高祥说。

试金石:领跑者的木桶效应

领跑者项目是一块试金石,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汇聚这么多且大体量的项目在基本一致的环境下同台竞技,许多企业参与其中看中的是未来发展。有一些企业压力也很大——如果自己分得的领跑项目做不好,后续项目基本上就被剔除资格了,而且在业内的口碑也会受非常大影响。“这是非常考验设计和施工队伍单位的,不能有任何短板。”马高祥告诉Solarbe 记者,如果设计与施工某一个环节存在短板,可能造成连锁反应。“比如在设计方面如果不合理,就会在源头上对项目造成短板,最后导致项目通不过验收。”领跑者项目在诞生之日就收获了行业太多的目光,如果验收不合格,丢的不止是开发商的脸,设计与施工单位也会被拉入开发商的黑名单。

“这次项目提到的损耗、衰减,每一项的线损、功率损耗、不匹配性损耗等,都是量化好的。哪一项做的不到位,就要从其他方面把这一项补回来,否则整体效率就是下降的。”马高祥强调道。

但领跑者项目也变相促进了行业之间的合作。“据我们了解,以设计公司为例,即使有些环节能力达不到,也在尽力通过合作提升应对项目的能力。”马高祥说,“同样是设计和施工单位,根据项目经验,擅长的领域可能不同。以前做地面电站,业主对设计院是很放心,但换到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下,业主就拿不准,那就把两家合到一起,各自发挥长处,去做同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有可能合作几次后发现双方是不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有项目还可以共同发挥各自的长处。”

马高祥指出,现在光伏企业不能想着“船小好调头”,表面上看光伏行业波澜不惊,但实际却是惊涛骇浪。没有相应的储备或积淀,就做不出高质量的产品。他做了个比喻:光伏这条大船已经从内河驶向了海洋,其中风云变幻,绝不是小打小闹能应付的,所以建议大家抱团取暖,与其他有实力的公司在一起,各发所长。

采购荒:这只是准入水平

据晶澳太阳能介绍,晶澳在去年6 月基本上就已接够了全年生产的订单,其它大厂也是如此。领跑者项目推出的较晚,而且又只限定在少数几个一线企业中采购,所以出现了组件荒。“有的开发商为这个项目准备得早,很早就进行了招标,采购任务能够完成,目前项目完成率也比较高。”马高祥说,“但有的企业招标做的晚,就需要想组合方案。如果单晶组件供应不上,就用多晶、双玻,实在不行,那就用1500V 组件。绞尽脑汁在设备采购环节想办法。”但他认为领跑者项目中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的标准并不是很高,只是一个准入标准。“从现在光伏发展来说,我们觉得这样的转化效率不是高的离谱,应该说是比行业预期高,但客观来讲只是一个准入水平。”

领跑者推动行业逐步淘汰低效产能

此次领跑者项目暴露出一大问题:中国目前常规光伏组件产能非常大,但高效组件产能仍然力不从心。上游产品制造方的速度没有跟上采购需求,所以造成在选型方面能提出高校组件的指标,但是没东西可供采购。组件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扩的约20GW 产能许多都是高效产品,以协鑫集成为例,目前已经实现了旗下所有组件产能都_是高效产能的目标,这也是行业的进步趋势。马高祥认为,通过各方领跑者基地、新的扶贫指标等一系列强心剂般的高标准的推动,将让上游供货商主动提前去应对国家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领跑标准。“补贴电价不可能永远不变,原来征求意见稿表明的意思是电价逐年下降,而现在新的政策则是竞价。市场发展的趋势是知情权变得更加合理,游戏的指挥棒不再只掌握在卖方手里。”马高祥说道。以前做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地形是否平坦、气温高低等简单因素,现在要想得更复杂。在测算中,能量化的就都量化。想要避免风险,首先从技术方案上就要做出应对。

更应该加强的还有两个环节:第一是供货这个环节,不管哪一家的产品,从源头上开始就只有一个目的——最终要服务于这个投资主体;第二个环节是要高效的运维。领跑者项目在之前征求意见稿的时候,已经考虑到通过设计理念或者说设计方案去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到可控、量化。低价、低门槛、直接复制别人的设计无法应对当下的政策层面上的发展。

大同基地领跑者的相关要求,需要很大的技术投入和经验积累。现在电站投资额度在压缩,收益也在压缩,各个环节都在压缩。比如供货商的价格也要越来越低,施工单位的费用也会越来越少。价格下去以后,光伏电站和相关零部件就变得大同化,要靠量的积累保证根本,靠质的积累保证市场。每一家都必须走这样的路线,对各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未来光伏上游企业的日子将更加“难过”,要想生存发展,需要把账算得更清楚:性能、产品、风险、效率都必须保证,对报价和账期都要有强大的掌控能力。“从去年到现在,国家一直通过政策导引产业向技术性能领先、产能领先优胜劣汰的趋势在发展。”马高祥认为在做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或系统集成时,不能再像以往只根据单一的因素进行判断了。
 

 

最难点:让施工符合设计意图

有了资料以后,还要保证现场的实施和设计意图高度一致,马高祥称在这一点上全行业也没有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图纸设计好之后,现场施工却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图纸进行。这和哪家施工单位水平关系不大,主要在于管控体系。”马高祥解释道:“只要有一环失控,施工单位有再好的水准也不行。测点如果算错,一个钻孔下去,错误就已经出现了。施工图上可以很精准,但现场施工,机械、人员操作所造成的施工允许的偏差暂且不算,如果在测量、放点、打孔、浇筑等环节不控制,最后上组件了才醒过神来,但这时施工都已经完成了,就很难分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所以说要建立精细的管控制度,就从开始就要保证在设计允许的偏差范围之内。”他认为这一次大同领跑者项目,大家投入精力最大的就是尽可能让施工符合设计意图。无论是在产品的选择,还是现场施工精度的控制,以及接线、组件安装的一些环节都要符合设计方要求的匹配度。“所以我们觉得,在这次领跑者项目中,不在于引进多高端的技术、设备或人,全部都是细节服务,服务于领跑者计划对应的每一个环节应尽的责任。

我们这一次就是不断的进行补测,领跑者基地也在不断地_调整,力求即使调整了,也要让调整在我们原先的意图之内,不至于全部失控。所以说领跑者项目并不好做。”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是:设计方在向施工方进行交底的时候,双方往往都认为能听懂各自想说的,而实际施工时却还是不一定符合要求。

笔者问:“所以说参与领跑者项目企业都觉得被扒了一层皮一样。”“没错。”马高祥回答,“以往的项目都不用详细交代,因为偏差也偏差不到哪去。施工方更愿意执行的是批量化、高效化、模块化的工作,所以领跑者这种地形、地质非常复杂的项目,我们也是在不断成长,在不断的学习。”

沉降隐患评估:智能主动运维是关键

2014 年,国家出台了光伏电站建设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开发模式、创新方式、开发商开发项目规定等内容,最早的“光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和土地治理相结合、和农业相结合等,这可能是未来光伏的出路所在。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土地与水体的问题,未来发展新能源与治理相结合,是一个双赢的出路。

在沉陷区这种不稳定的地上,大同市政府做了稳定性评估,将土地分为非常不稳定、较为稳定的、适宜的几类区域,这次大同项目中,大多数区域都是适宜的。

“沉降是一个绝对的事情,只不过到底是快还是慢,所以基地的后评估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监测电站支撑结构的可靠性。”马高祥说,“最害怕的是不均匀沉降,会有连锁反应,受力会先过渡到支架上,支架再过渡到组件上,最终就将过渡到电缆上,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从支架稳定性来说,是可以抵抗这种风险的,但是后期运维的大数据就很关键,需要从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监测点要及时反馈,

在什么时间内,沉降速度和均匀性大概是什么情况,要有主动运维的观念。如果不管电站,只是靠天吃饭,再好的前端基础设施也不一定能应对沉降。沉降对谁都是难题,所以说技术方案、监测方案、运维方案包括应对问题的预案,有一个成体系的东西,才能保证电站在采煤沉陷区情况下,有一个成熟的经验向大同的二期三期,后面包头、阳泉的这些沉陷区的基地进行大范围推广。”

现在行业在做的是尽量能够实现电站的终极形态:只有一个人值守。运维人员拿移动设备运维每天实时监视电站发电情况、现场的环境、设备温度等,大量的数据直接给运维人员看到,最终所有智能电站都是在给运维提供后台支持。但我们现在做智能电站离最终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智能化电站是一个“庞然大物”,是点点滴滴每一环积累出来的东西。“就我们目前做出的方案来说,在确定基础方案如土建或电气方案时,要兼顾一定的投资和收益的平衡点。比如说现在技术还不成熟,大量的数据传输以后没有相应的批量分析和精准的定位到位,那至少端口可以做端口式开放,后期做这个事情,不能等系统做完以后,别人想加一些附属的功能、监测的功能或者说全场视频,无人机值守相关信号的传输等功能都不给预留入口。”马高祥认为光伏行业应该加强全行业的合作,才能建立完整的智能生态体系。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