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组合拳,并非简单地刺激产能扩张,而是致力于通过创造增量市场、优化存量环境与推动技术革命,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生态。
九大利好政策连发
一、释放明确指向 体现大国担当
·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宣布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并在未来5年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千万千瓦”是什么概念?对比来看,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2.77亿千瓦。虽然“千万千瓦”规模对中国来说并不算多,但对部分中亚、南亚国家来说,已称得上能源结构上的“大地震”。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上合组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7个国家的“大家庭”。一方面,上合组织已是世界上涵盖人口数最多的区域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储备;另一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产能和技术正好能与相对较为空白的市场一拍即合,从而在需求端创造出新的增量。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其中中国就贡献了超3.7亿千瓦。
中国的大国担当还不止于此。
·9月24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明确提出,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这个宏伟目标着实让业内人兴奋了一把,因为预计到今年底,我国风光装机将接近18亿千瓦,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还要新增18亿千瓦,风电光伏年均装机增长量接近200GW。
而在此前,习近平主席曾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前来看我国提前6年就完成了该目标——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2.1亿千瓦。
可以肯定的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绿色经济的领导者,在能源转型、绿色减碳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光伏产业更是全球领先。这次“36亿千万”的硬核目标,无疑是中国对履行双碳目标的坚定承诺,也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空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二、“反内卷”信号持续强化
·近段时间,“反内卷”被多次提及。9月4日,工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

·无独有偶,9月24日,《学习时报》发布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署名文章,其中同样提出专项整治光伏产业“内卷式”竞争,推动光伏等产业提质升级。
事实上,“反内卷”在光伏行业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背后是光伏发展至今不可避免的同质化低价竞争和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严重失衡的供需让部分企业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争夺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下降和安全风险突出,陷入“越竞争、越难熬”的恶性循环当中,光伏也成为2025十大内卷行业之一。
而从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2025年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再到下半年“反内卷”节奏明显加快。业内普遍认为,本轮“反内卷”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行动高度。
目前来看,光伏行业“反内卷”已初见成效,7月初以来硅料、硅片价格已大幅上涨,电池片、组件价格亦有所恢复。但着眼于中长期,光伏行业摆脱内卷的根本出路,绝非仅是“去产能”,根本的改善依然取决于“扩需求”,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辟价值竞争的新维度,驱动产业向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和制造品牌化演进。
三、“AI+能源” 大势所趋
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同时,国家也在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正是其中之一。
·9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7年、2030年两个阶段加快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和愿景目标。

引人关注的是,《实施意见》中规划了八大应用场景,涵盖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等领域。其中能源新业态领域明确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含负荷聚合商)、分布式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算力与电力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由此获得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四、光伏组件回收 千亿级新风口
·9月1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5年版)》,重点聚焦光伏组件回收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而我国作为全球光伏组件生产国和光伏发电应用国的“领头羊”,正站在组件大规模退役浪潮的关键点上。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将开始产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组件;2030年后,光伏组件废弃量将迎来高峰期,达到18GW左右,约140万吨的废弃量;到2040年,光伏组件累计废弃量将达到253GW,约2000万吨。
由此也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在提早退役情况下,2030年光伏回收累计市场规模预计达260亿元左右,205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4200亿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9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网公布了一则该领域重磅招标公告——中国东方资产旗下首储万乾通循环科技(宁夏)有限责任公司将“大手笔”投资53.47亿元,新建41条光伏组件回收加工生产线,形成年处理41万吨废旧晶硅光伏组件拆解回收线。
政策支撑加上“国家队”入局,让这一千亿级光伏新风口有望重新洗牌,迎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
五、新能源就近消纳迎来重磅政策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1192号文一经公布就在行业内掀起了巨大波澜,被普遍认为是对《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重要补充,在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六、从大基地到工业园区 新增长空间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发布的《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提出,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推进陆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而大基地的开发建设,展现了我国在风电和光伏开发领域仍拥有的巨大潜力,并与“36亿千瓦”的长期蓝图相呼应:风光大基地项目作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抓手,其持续推进预示着未来十年风电光伏开发仍拥有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通知,提及了另一条增长路径——分布式光伏开发。
其中指出,加快园区绿色设施建设。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和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不仅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这一系列利好的发布,说是9月为“超强政策月”也毫不为过,不仅有力化解了短期内行业困境,坚定了发展信心,更为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谋划了清晰的路径图。
光伏:所有的胜利最后都是“熬”出来的
当前,中国风光产业正经历从粗放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这一过程虽伴随阶段性阵痛,但产业内核正经历深刻的系统性优化。在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的双轮驱动下,光伏与风电的度电成本显著下降;同时,以“沙戈荒”大基地、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新应用场景,以及持续释放的绿电政策红利,共同构筑了坚实的长期市场需求。
虽然政策的“定心丸”已然服下,但药效的充分发挥,仍需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行业的终点,而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起点。只要坚守创新、保持定力,熬过这段最关键的调整期,历经洗礼的中国光伏,必将刺破云雾,迎来一个更加理性、繁荣、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