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板块全线回调,大盘承压走低……
然而,一片绿意之中,光伏板块却“独自红了起来”。
9月4日,光伏设备指数盘初猛拉超5%,创下年内新高。安彩高科3分钟垂直涨停,爱旭股份、正业科技紧跟封板,龙头隆基、通威双双涨超5%——光伏,俨然成了弱市中最亮眼的那条主线。
连日爆发,板块热度不停歇
事实上,光伏的“表演”从月初就已经开始了:
9月1日,一别16个月,通威股份重回千亿俱乐部;
9月2日,科新机电20cm涨停,京运通、鹿山新材等多股封板;
9月3日,板块再度掀起涨停潮,上能电气20cm涨停,艾罗能源、阳光电源等集体大涨。
这一波接一波的上攻,并非没有理由。
政策利好,持续输出
月初,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会议上郑重宣布:中方将打造中国-上合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并计划未来5年新增“千万千瓦级”光伏和风电项目。

紧随其后,中国-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平台就在北京揭牌。国家能源局明确表态:将深化清洁能源合作,拓展新能源发展新空间。
而这,只是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环。
反内卷,动真格
从7月开始,国家多个部门接连出手,瞄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7月3日,工信部:综合治理低价竞争,引导企业提升品质;
7月24日,发改委、市监总局发布《价格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直接将光伏纳入严管;
8月19日,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座谈会;
8月22日,光伏行业协会发出自律倡议;
9月4日,工信部再发文:要依法治理光伏产品低价竞争,破除“内卷”。
一套连招,招招指向行业良性发展。
不仅如此,而就在前不久,国家林草局、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明确推动光伏建设与荒漠治理深度融合。
规划提出,到2030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53亿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一条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的“光伏治沙长城”正缓缓铺开——这不仅是新能源大基地,更是生态治理的国家级战略,为光伏市场带来持续且坚实的增量空间。
更明显的信号接连传来……
“反内卷”初见成效
硅料价格连续十周上涨;
光伏玻璃企业集体挺价,9月新单上调2元/㎡;
本周,阿特斯、协鑫集成等组件企业也开始小幅调高报价。
这一切背后,是供需格局的阶段性改善:
下游硅片企业开工率持续回升;
三季度传统装机旺季推动需求增长,库存加速消耗;
多晶硅新增产能投放节奏放缓,短期供应偏紧;
行业自律和去产能政策预期不断增强,市场对后续如收储等政策落地抱有乐观预期。
上市公司财报同样说明了许多问题:
隆基绿能同比减亏超50%;爱旭股份第二季度单季盈利,ABC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超400%。
虽然行业整体还在修复阶段,但技术领先、成本控制强的企业,已率先“爬出低谷”。
机构观点:拐点就在眼前
中信证券明确指出,“光伏行业已临近基本面拐点”。随着“反内卷”措施有力推进和市场化竞争回归良性,产业链价格逐步实现合理回升,企业盈利有望持续修复。行业正逐步走出旧周期,进入利润修复阶段,新的贝塔行情正在酝酿。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当前市场对“反内卷”政策的预期尚未充分反映,板块仍具备较大修复空间。他们指出,若九月多项调控政策如期落地,光伏板块相较于沪深300指数有望获取显著超额收益。
华创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光伏板块核心标的营收同比虽下降9.7%,但在二季度抢装潮带动下,营收环比增长24.6%,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幅提升122%,环比由负转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回减值计提后,板块第二季度整体实现归母净利润38.9亿元,环比扭亏为盈,释放出盈利筑底的重要信号。
光大证券的态度则更加鲜明,其直言“当前即是板块明确底部”。他们判断,产业链价格已加速赶底,终端需求有望在价格触底后集中释放,板块股价大概率领先于价格触底之前确认底部。
综合来看,机构普遍认为,在政策规范有序推进、企业盈利边际改善、新技术加速落地及出口需求持续旺盛的多重利好之下,光伏行业有望结束深度调整,具备技术、成本及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将率先迎来新成长周期。
写在最后
光伏的这一波反弹,不只是消息驱动,更是行业基本面筑底、政策持续赋能、企业盈利边际改善的综合结果。
“价格战”渐退,“技术战”已来,光伏的新周期,或许真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