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储能资讯 » 正文

风口下被低估的储能巨头:10418%利润激增!

核心提示:风口下被低估的储能巨头:10418%利润激增!
10月29日,鹏辉能源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在储能行业"一芯难求"的背景下,公司扣非净利润同比激增104倍,成为行业爆发中的“大赢家”。

鹏辉能源表示,行业向好,公司产品产销两旺,销售订单增加,是前三季度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悉,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次日涨停,报收48.59元/股,市值突破244亿元。

据其三季度报,今年第三季度,‌鹏辉能源实现营业收入32.80亿元,同比增长7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977.2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高达1.75亿元,同比激增10418.09%。

今年前三季度,‌鹏辉能源实现营业收入75.81亿元,同比增长34.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89.33%。营业收入增加34.23%。

在全球储能市场经历残酷洗牌的大背景下,这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极为亮眼。它深刻揭示了行业竞争本质的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血拼,转向更高维度的技术对决。回顾2024年,整个行业集体陷入亏损泥潭,鹏辉能源也曾交出亏损2.52亿元的惨淡成绩单。

而2025年三季度单季2.03亿元的净利润,印证了一个在高端制造业颠扑不破的硬道理: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依靠技术和时间的积淀。(当然,时机也很重要)

一、从亏损到暴增的24年深耕

鹏辉能源的崛起并非偶然。自2001年成立以来,公司用24年时间构建了一套“技术护城河”:5大研究院、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200余名技术人员,构成了其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能力。此次三季报的亮眼表现,正是多个技术路线同步突破的结果。

(一)户用储能:多元方案直击痛点

在户用储能这一细分领域,鹏辉能源推出“3+N”产品布局(方形、大圆柱、软包等多元化形态),精准匹配不同市场需求。其中,大圆柱HOME系列历经6年技术攻关,集成30项专利,在安全性、功率密度、宽温域性能等核心指标上建立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POLAR系列低温户储电芯,基于LTSC低温超导通技术,突破-30℃极限充电温度,解决了极寒地区(如东北、北欧)电池性能衰减的行业难题。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满足了用户对储能设备“高可靠、宽适应”的需求,更通过技术差异化避开了单纯的价格竞争。

(二)大储领域:安全与效率的双重升级

在大容量储能赛道,鹏辉能源的“风鹏大电芯”系列已成为行业标杆。其590Ah大电芯率先发布,与中车、阳光电源合作的600Ah+大电芯已进入量产倒计时。

针对安全性这一行业核心痛点,风鹏600Ah+电芯采用“纳米盾技术+凝胶阻燃电解液+蜂巢碳冷技术”三重防护,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

新一代314Ah电芯已在甘肃武威(全国最大独立共享储能电站)、云南祥云等大型项目中规模化应用,而2025年底至2026年初将量产的升级版大电芯,在循环寿命与能效上进一步提升,终端应用成本显著降低。

(三)技术理念:长期主义的回报鹏辉能源的技术基因始于创业初期。作为一家由技术专家创立的企业,“技术为根,向上生长”的理念贯穿24年发展历程。从早期聚焦电池材料创新,到如今覆盖电芯设计、系统集成、场景解决方案的全链条研发,这种对技术的执着最终在2025年三季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当行业仍在为低价订单挣扎时,鹏辉能源已凭借技术溢价实现盈利反转。

二、从产品到生态的全方位布局

技术突破之外,鹏辉能源的业绩增长还得益于其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全球化战略的深入推进。

(一)全场景方案,覆盖多元需求在工商业储能领域,鹏辉能源获得2024年工商业储能系统出货TOP2,据悉,其打造的衢州仙鹤股份44.72MWh、河南金马能源34.4MWh等标杆项目,已成为行业参考范例。2025年推出的“擎天520户外液冷储能柜”,以系统能效90%、占地面积减少50%、交付周期缩短至15天以内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工商业场景的竞争力。针对户用及便携需求,据悉,鹏辉能源Q3储能总出货量6.74GWh,其中小型储能(户储3.09GWh+便携0.84GWh+通信0.52GWh)占比超65%,贡献主要利润。小储产品净利率接近10%,显著高于大储业务。形成了“大储筑基、小储增收”的产品结构。

(二)全球化网络:从本土到国际鹏辉能源的全球化布局已初具规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设立办事处,越南基地投产辐射东南亚市场,并凭借风鹏电芯314Ah等产品通过多项国际认证,成功进入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并入围BNEF Tier1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是对其技术实力与交付能力的国际认可。这种“本地化生产+全球化销售”的模式,帮助公司在全球储能需求爆发中抢占先机。

三、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尽管三季报数据亮眼,但鹏辉能源的长期发展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一)利润结构的优化空间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15亿元,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仅1571.73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占比高达86%。这意味着当前利润中包含较多一次性收益(如政府补贴、资产处置收益等),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二)成本与库存压力2024年,鹏辉能源因产品降价计提了4.1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2023年为2.07亿元),存货跌价风险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行业周期波动

尽管储能长期趋势明确,但短期市场波动仍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面对这一挑战,鹏辉能源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通过押注钠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两大前沿技术,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鹏辉能源的三季报,既是其24年技术沉淀的集中兑现,也是储能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当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角逐,那些坚持长期主义、持续投入研发的企业终将脱颖而出。

从314Ah电芯的规模化应用,到590Ah/600Ah+大电芯的量产倒计时,再到固态电池的稳步推进,鹏辉能源正在构建一个覆盖“短中长期”的技术版图。在储能这场长跑中,鹏辉能源不仅仅只是当下业绩爆发的“黑马”......
分享: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