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储能资讯 » 正文

储能躲过“制裁子弹”?阳光、德业、亿纬等股价跳水竟是一场误会?

核心提示:储能躲过“制裁子弹”?阳光、德业、亿纬等股价跳水竟是一场误会?
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25年第58号公告,宣布自11月8日起对稀土、锂电池、高端正负极材料核心制造设备等实施出口管制;

2025年10月10日,美方宣布,针对中方采取的稀土、锂电池、高端正负极材料核心制造设备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将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202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就美方威胁对华加征100%关税等限制措施作出回应,强调中方立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并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

继这份针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及其核心产业链的出口管制文件发布后,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德业股份、海博思创等储能龙头企业股价应声下跌;

但若细究政策文本与行业实际,一个被忽视的关键事实浮出水面:储能行业并非此次管制的“靶心”,绝大多数企业甚至避开了管制线。

一、政策解剖:管制红线与储能需求的"非交集"本质


根据公告要求,此次管制重点聚焦以下领域:

一是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产品,具体指重量能量密度达到或超过300 Wh/kg的电池(包含电芯及电池组)。

二是核心电池制造设备及相关生产工艺,涵盖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热压机、化成分容系统、分容柜等关键装置。

三是高性能正极材料,包括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三元材料前驱体(镍钴锰/铝氢氧化物)以及富锂锰基材料。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如:磷酸铁锂材料的压实密度需≥2.5 g/cm³,同时克容量≥156 mAh/g。

四是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体系,涉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人造与天然石墨复合材料等。配套的生产设备与技术包括造粒设备(如立式/连续造粒釜)、石墨化设备(如箱体炉、艾奇逊炉)、包覆改性设备及相关工艺,其中造粒设备的容积要求≥5 m³,融合包覆设备的容积需大于300 L。

首先,很明确的是公告将管制靶心锁定于"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并延伸至配套高端生产设备(卷绕速度≥600mm/s、叠片精度±0.02mm)及核心材料(压实密度≥2.5g/cm³且克容量≥156mAh/g的磷酸铁锂正极)。

这些技术指标清晰指向航空航天、高端军事装备等特殊应用场景,与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存在根本性差异——安全、长循环、低成本才是储能电池的“刚需”,而非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

换个角度,从全球储能主流技术路径剖析:

磷酸铁锂主导地位稳固:当前市占率超70%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能量密度普遍集中在160-240Wh/kg区间。即便采用最新技术的宁德时代587Ah储能专用电芯,其重量能量密度经换算仅为173.6Wh/kg,与管制阈值保持显著安全距离。

循环寿命优先原则:储能场景(如电网调峰、户用储能)优先考虑循环寿命(普遍要求超10000次)和稳定性,而非电动车所需的“极限续航”。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储能产品线几乎全部为中低能量密度型号,几乎无高端产品受波及。

市场误读的真相:股价短期下跌更多源于对政策的过度联想,实际受冲击的是高端锂电池设备商(如超高速卷绕机厂商)和少数正极材料出口企业,而非储能全产业链,并且出口管制也并非限制出口。

二、产业链映射:避开储能核心需求

(一)设备制造领域的分化
受管制设备:超高速卷绕机(≥600mm/s)、超高精度叠片机(±0.02mm)等尖端装备,主要用于生产能量密度>300Wh/kg的动力电池;

储能适用设备:行业主流采用400-500mm/s速度的中端设备,配合±0.05mm精度即可满足生产需求,单台设备采购成本降低约40%。

(二)材料体系的边界
受限材料:高克容量三元前驱体(Ni≥85%)、超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2.5g/cm³)等军用级材料;

储能材料:常规磷酸铁锂(压实密度2.2-2.4g/cm³,克容量145-155mAh/g)占据出口总量的82%,其热稳定性与循环性能更适配储能需求。

(三)企业影响的结构性差异
直接冲击对象:专注于高端动力电芯制造的头部企业、特种设备供应商等;

安全边际企业:储能系统集成商(如阳光电源储能业务毛利率39.9%)、常规材料生产商(市场份额前五企业均未涉及管制品类)

三、长期视角:管制倒逼储能行业“升级突围”

尽管短期情绪扰动难免,但此次政策实则为储能行业释放了三大隐性机遇:

全球产业链重构:管制加速中国储能企业向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技术多元化驱动:企业转向提升循环寿命、安全性等非能量密度维度竞争力(如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政策红利预期:后续“企业白名单”和细则落地将简化合规流程,海外工厂供货或豁免,进一步稳定出口环境。

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仍然在高速增长,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产能规模未被削弱。此次管制更像一次“筛选”——过滤低端产能,推动高端突围。

尽管从全局视角评估,本次出口管制政策对储能行业的整体冲击处于可控范围,但聚焦到短期市场动态,国内部分储能企业仍不可避免地需要应对一系列现实挑战。

当市场情绪逐渐平复,行业参与者需要重新审视这场“风暴”的本质——它既不是储能赛道的"黑天鹅",亦非技术发展的"休止符"。在短期合规压力与供应链体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主动破局、灵活应变。 
分享: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