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储能资讯 » 正文

万亿新赛道!宁德、蔚来、中石化等巨头入场,再迎黄金时代​!

核心提示:万亿新赛道!宁德、蔚来、中石化等巨头入场,再迎黄金时代​!
当人们还在纠结充电快慢时,换电站正在成为电网的"秘密武器"。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布局"零碳电网"的收入可能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十倍,据行业机构测算,按宁德时代去年2503亿元动力电池收入计算,这个市场超过2万亿元。

而换电业务,作为“零碳电网”中整合发电、储能和电动车向电网反向送电等技术的全新储能系统的关键一环,正逐渐受到关注。

01换电不止是快充的备胎,而是电网的"充电宝"

蔚来推出的"3分钟换电"服务解决了车主的里程焦虑,但这只是换电的冰山一角。

此前蔚来创始人李斌曾指出,高功率快充必须配备储能设施,否则就像电脑没有内存,而建设储能超充站的成本与换电站相当。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大量车辆在高峰时段集中充电,会给城市电网带来巨大冲击。

同时,我国能源结构中风光占比逐渐提高,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也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挑战。

换电站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一座普通换电站储备十几到几十块电池,本质上就是小型储能站,多个换电站连接起来形成的分布式储能系统,能调节电力输入输出,缓解电网压力,这正是其储能价值的体现。

蔚来换电站在去年2月至4月末期间,最大降低高峰用电负荷2万千瓦,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71万千瓦时,获得收益30余万元。

今年3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与蔚来合作,将其68座换电站接入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形成可调能力超过2万千瓦的虚拟电厂。

这些数据说明,换电站正在成为电网调节的重要工具,而不仅仅是换电池的地方。

02蔚来与宁德时代的不同战略下的算盘

在换电这条路上,蔚来和宁德时代走出了两条不同路径。

蔚来换电网络目前只服务自家车主,相当于一个封闭的"围墙花园"。虽然验证了换电技术的可行性,却难以成为行业标准,仅通过自身实践证明了换电价值,但难以制定行业标准。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霸主宁德时代,采取开放策略,一手推进快充技术,一手构建换电生态。

今年4月份,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义为电池制造者,我们更愿意将自己称作是新能源行业的开拓者。”

5月20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港股上市仪式上表示:“宁德时代不只是一家电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更致力于成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

都显示出公司向新能源开拓者、“零碳科技公司”转型的决心,目标是成为全球零碳经济的引领者。

而针对换电业务,宁德时代推出"巧克力换电"和骐骥换电两大方案,前者面向乘用车,后者服务重卡,标准化的电池设计兼容95%的主流车型,大幅降低车企进入门槛。

在宁德时代推动下,一个庞大的换电生态正在形成。上游有康迪科技等设备供应商,中游是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和标准,下游则是长安、广汽、北汽等主流车企;

此外,还与时代电服、神州租车、招银金租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换电模式大规模引入租车行业;

中石化也与宁德时代合作,计划建设1万座换电站,今年落地500座。

并且宁德时代此前还发布换电站建设计划:2025年建成1000座换电站,由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建设;中期目标是建成1万座换电站,由时代电服和生态合作伙伴共建;终极目标是在全国建成3万座换电站,由全社会共建。

截至2025年7月底,宁德时代在乘用车换电领域已建成400 多座换电站,按照当前进度有望在年底前完成1000座的自建目标,同时将进军港澳市场。

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模式,与蔚来封闭自用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但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挖掘换电站的储能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蔚来与宁德时代宣布达成换电战略合作,宁德时代拟向蔚来能源投资不超过25亿元,双方计划打造全球最大换电网络,并联合推动换电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跨品牌、跨车型电池兼容。

03换电储能普及难在哪?标准和钱是两大坎

尽管前景广阔,换电模式推广仍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是标准不统一问题,当前各车企电池标准差异大,电池物理尺寸、电芯配方、BMS电池管理系统、车与站的通信协议等形成壁垒。例如蔚来有自有标准体系,其他主机厂如吉利、北汽等早期也有各自探索。

这种不统一使得换电网络难以形成高效的分布式储能网络,城市中可能出现“电力孤岛”,阻碍了换电储能的大规模发展。行业需要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推动统一标准的制定。

其次是经济可行性问题,换电业务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高昂。根据行业研究报告,一座乘用车换电站年运营成本高达138万元,重卡换电站单站建设成本超过500万元。

乘用车换电站通常每天需完成约100次换电才能实现盈利,重卡换电站利用率需达到35%以上才能不亏损。目前换电网络未形成规模、换电车型保有量有限,要达到这样的利用率很有挑战。

虽然参与电网互动能带来额外收益,但当前这部分收入不足以覆盖巨大成本。

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换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的潜力巨大,它们可以像"电力海绵"一样,在电网负荷低时储存多余电能,在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同时,换电站还能消纳风电、光伏等不稳定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将这些潜力变为现实,行业还需跨越标准统一、经济可行性等障碍。

把换电站真正打造成能源调节中心,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突破,更需要行业认知转变和政策支持。 
分享: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