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储能资讯 » 正文

大量系统集成公司退出储能市场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储能行业价格不断创下新低。
中国已有上万家储能企业,大部分产品毛利率非常低,也没有后续的资源和经费再投入研发,安全隐患问题时时存在。随着市场玩家的饱和、价格竞争的白热化,如今储能企业正在学习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压降原材料成本、优化员工结构等方式来降本增效。
目前工商业储能参与市场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锂电池及系统制造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这些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率,同时利用剩余产能,扩大业务范围。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海外市场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储能户外柜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得到广泛应用。鹏辉能源于2019年开始涉足工商业储能产品领域,目前已在广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成功实施了工商业储能项目,为国内多个工业园区实现零碳排放作出了贡献。
第二类企业是分布式光伏制造企业,包括阳光电源、天合储能、晶科能源、上能电气、华为等。这些公司主要生产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系统集成,目前市场上的储能项目多以光伏电站配置储能为主。由于这些企业已经掌握了分布式光伏技术,因此将其迁移到储能系统并进入工商业市场的障碍较小,而且可以利用过去的销售渠道快速扩大业务。
此外,家电领域的跨界企业如TCL、创维、海尔、格力、美的(科陆电子子公司)也大多先后涉足光伏领域,并开始布局工商业储能市场,以光储协同效应推动业务发展。
第三类企业是专注于分布式储能领域的企业,包括奇点能源、四象新能源、采日能源、时代华景、亿兰科等。这些企业更加专注于工商业应用等分布式场景,大多具备电力电子技术研发背景,并将主要资源用于后端软件开发和智能运维能力构建。
与大型储能相比,工商业储能系统制造的障碍不高,更多的挑战在于渠道、资源、服务、品牌和运维等软性方面,这也成为众多创业企业选择进入储能领域的首要考量。
随着储能“内卷”到新的高度,市场上已经有30%左右的玩家退出了工商业储能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做系统集成相关的皮包公司。
价格是市场最敏感的神经,一路走低的价格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投资方,储能初始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对于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可以相对放宽,可以给业主更有诱惑力的商务条件,项目规模可以快速做大。忧的是集成商和上游供应链,随着工商业储能产品价格腰斩,整个制造端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成本核算做到极致才能更有竞争力。
最直观的感受是市场参与方开始变得理性。
经过2023年的教育,让人明白不是所有项目都是“香饽饽”。能给你优厚的商务条件和许诺高昂的居间费的,很可能让你的项目一直“飘在天上”无法落地;当“资源方”一直拿不到钱,张口闭口就谈多少钱“居间费”的人就变少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商业储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改的深入推进,储能技术作为连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关键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占据有利地位。
实际上,大部分入局工商业储能的公司本质上是系统集成商,他们通过采购电芯、PCS(储能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以及柜体等部件,然后进行组装。这一经营模式使得市场营销和销售环节成为行业的制约因素,导致在这一领域内竞争尤为激烈,并且价格竞争愈战愈烈。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储能领域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就这刚刚过去的周末,声势浩大的储能展落幕了。但这场新能源盛宴,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有一丝“过度繁荣”的假象,当前锂电池储能产品的创新点仍聚焦在“卷”容量上,同质化严重。
去年企业们推出的电芯容量基本为300Ah以上,今年则更大一些;去年储能系统容量聚焦在5MWh,今年也更大一些,做到6MWh,“但都是新瓶装老酒。”
全球储能市场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增速减缓、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市场分野、技术迭代、资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变局将使得企业加速分化。
今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含大储系统、工商储系统、户储系统等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国内竞争激烈,出海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路径之一,且打造差异化产品也将是企业破局关键。
储能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的系统。简单靠终端的数据,很难去估算系统的状态,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才能真正赋能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尽管储能行业竞争极为激烈,但这个赛道依然是当前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
储能是一项值得长期从事的事业,坚持长期主义,摒弃投机主义,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同行,共同为推动储能产业进步尽一份绵薄之力。 
分享: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