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商储又出圈!正被“疯狂加码”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11-20
核心提示: 工商储又出圈!正被“疯狂加码”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引发行业强烈关注。

这份文件不仅为2035年建成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设定了明确目标,更通过创新性政策设计为工商业储能打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工商业储能项目主要依赖峰谷价差套利这一单一盈利模式。这种模式看似简单直接——在电价低谷时段充电,在高峰时段放电,通过简单的"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过程中逐渐暴露。

更重要的是,近年以来,多地的峰谷价差已呈现明显收窄趋势,这使得单纯依靠价差套利的项目面临投资回报率大幅波动的风险。

容量电价机制破局,工商储迎来利好?

此次政策最大的突破点在于提出了储能容量电价机制。这是对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稳定器"和"调节器"关键角色的充分肯定。

所谓容量电价,是指为保障电力系统随时具备可用且稳定可靠的发电容量而支付的费用,可以理解为一种电力系统的"备用金"或"保险费"。

对于储能系统而言,这意味着只要按照电网调度要求,在需要时能够提供可靠的功率支撑,无论是否实际进行充放电操作,都能获得稳定的固定收益。

容量电价机制的实施细节显示,其成本分担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原则。在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中,这笔费用明确由全体工商业用户按用电量比例分摊。这一设计意味着未来工商业用户的电费单上可能会出现新增的容量电费项目。

表面看这增加了企业用电成本,实则为工商业用户配置储能系统提供了新的经济激励。当企业面临不断上涨的容量电费时,自主配置储能系统就不再仅是追求峰谷套利的投资选择,更成为主动进行需量管理、降低固定电费支出的有效手段。

通过合理配置储能,企业可以在电网高峰时段减少从大电网的购电量,从而降低其容量电费的分摊基数,实现"节约即收益"的经营效果。

在容量电价机制基础上,工商业储能的盈利模式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传统的峰谷套利仍将作为重要收益来源之一,但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渠道。容量电价为储能项目提供了稳定、可预测的保底收入,这种确定性极大地改善了项目的财务模型。

对于电网侧的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补偿将直接体现为稳定的现金流;对于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即使没有直接的容量电价支付,其价值也通过帮助用户降低自身需要承担的容量电费而间接实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虚拟电厂正在开创储能收益的新途径。通过将分散的工商业储能资源打包整合,作为整体参与容量市场,获得容量收益后再与用户分成。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储能项目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还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风险。固定收益的引入使得储能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更具吸引力,为各类资本进入储能创造了良好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近20个省(区、市)已经出台政策,明确了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和价格机制。通过参与这些市场,工商业储能可以在完成峰谷套利的同时,获得额外的增值收入,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整体经济性。

市场潜力巨大,巨头纷纷押注工商储

10月29日,德业股份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司计划将原“年产25.5GW组串式、储能式逆变器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约6.51亿元,转投至新项目建设——“年产7GWh工商储生产线”。

这一举措意味着德业股份在产能布局上正聚焦高增长、高毛利的工商业储能赛道。

此外,欣旺达此前也发布公告表示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弘盛创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拟与远致储能、储能产业基金、港华能源签署《深圳市远致港欣智慧能源产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拟共同发起规模6亿元(首期募集资金3亿元)的工商业储能专项基金,将重点押注工商业储能电站资产。

除却国内,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工商业储能在政策推动下预计2028年年新增装机量将突破1.2GW;欧洲市场增长更为显著,预计到2028年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9.5GWh,在新型储能市场中的占比也将从当前的9%大幅提升至25%。

此外,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及中东等地区,也在电价高涨与断电频发的催化下,工商储需求快速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多家国际企业依托其在用户侧储能领域的技术积累,纷纷推出模块化储能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此前在欧洲推出了新一代模块化工商业储能系统——Schneider Boost Pro。单台可用容量为200kWh,最多可组合10台,扩展至2MWh。

欧洲电池储能系统(BESS)供应商EFT Energy Solutions,近日推出Industrial Flex工商业储能系统。

以色列逆变器龙头SolarEdge Technologies此前宣布在德国安装首批商业电池,其新型CSS-OD工商业储能系统在启动后的最初几周,就已收到超150个订单。

此外,未蓝新能源发布了新型集装箱式模块化电池储能系统,名为EnerCube,面向商业及工业场景,包括工业园区、办公园区、光储充电站以及电网辅助服务等应用。

结语

总而言之,未来几年将是工商业储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窗口期,随着容量电价机制的完善和电力市场建设的推进,那些具备较强市场参与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储能运营商将获得发展优势。

储能也不再仅仅是套利工具,而是被正式确认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资产。

对于工商业用户而言,储能正在从可选配置转变为管理能源成本、提升用电可靠性、乃至创造新价值流的战略投资。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