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突发!封杀令下达,禁用中国光伏组件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09-09
核心提示: 自2025年8月28日起,“MASE第220/2025号”法令正式生效,针对1MW及以下规模的光伏项目,首次引入了“中国制造”组件的排除条款。
近日,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MASE)在“Fer X Transitorio”计划中引入了光伏专项招标“非价格”标准。
 
该招标专注于光伏系统,计划分配容量为1.6GW,旨在推广欧盟制造的组件。意大利也因此成为首批落实欧盟《净零工业法案》(NZIA)中的“供应链韧性”条款的欧盟国家之一。
 
自2025年8月28日起,“MASE第220/2025号”法令正式生效,针对1MW及以下规模的光伏项目,首次引入了“中国制造”组件的排除条款
 
Fer X Transitorio法令明确排除使用中国光伏系统(包括组件、电池和逆变器)。新增第5条列出了以下预选标准:

· 光伏组件非中国制造

· 太阳能电池非中国产

· 逆变器非中国产
 
此外,根据2025年5月23日颁布的欧盟实施条例2025/1178附件,至少一种其他组件不得源自中国。投标人在投标申请时必须提交承诺函,保证符合上述产地要求。
 
新招标中还专门预留20%的配额,保留给那些符合欧盟实施条例2025/1178要求的项目。
 
目前招标启动时间尚未公布,预计将设置30天窗口期。投标排名将在45天内公布,全部流程计划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
 
同名公司创始人Marco Balzano表示,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MASE)将根据能源服务公司(GSE)的提议,在9月2日之前更新操作细则和配额计算方法。
 
影响几何?
 
近年,欧盟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特别是光伏组件领域,对中国存在较高程度的依赖。据统计,欧盟超过八成太阳能组件来自中国进口,在多晶硅、硅片和电池片等关键环节也严重依赖中国供应。
 
目前,包括华晟、晶澳、晶科、天合光能、隆基绿能、阳光电源、正泰、固德威、林洋能源在内的多家中国领先企业已进入意大市场,构建起销售网络、本地合作伙伴关系甚至仓储与服务支持体系,深度参与意大利新能源市场建设。
 
意大利此次引入“非价格标准”,意在超越单纯价格竞争,增强本土产业韧性并推动区域供应链建设。该举措可视为欧盟《净零工业法案》框架下成员国强化能源自主的先行试点,也反映出欧洲在绿色转型中谋求“去风险化”的战略倾向。
 
短期内,该政策将明显抬高中国产品进入意大利1MW以下光伏项目的门槛,相关企业需重新评估其市场策略。
 
长期而言,该政策可能引发欧盟多个成员国的效仿,推动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回流和“去中国化”趋势,以降低对境外供应的依赖。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不少争议。一方面,“去中国化”将大幅推高光伏电站建设成本,进而拖慢项目开发进度,与欧盟可再生能源扩张目标形成冲突;另一方面,欧洲本土产能目前仍难以满足大规模招标需求,在制造能力、人才储备和上游材料供应等方面仍依赖全球价值链,政策实际落地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