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声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08-04
核心提示: 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声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国家发改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任飞就“零碳园区”建设等问题答记者问。

央视财经记者:我们关注到,近期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应该如何准确理解“零碳园区”的概念?下一步将支持哪些方面的探索?

蒋毅:感谢您对零碳园区建设这项工作的关注。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零排放”的条件。当前,我国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已逐步走向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零碳园区,标志着我国绿色转型进程正在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我体会,这项工作具有五方面意义,或者说要进行五方面探索。

一是加快能源绿色转型。综合采用绿电直连直供、需求侧管理、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利用清洁低碳热能资源等方式,为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探索新路径。

二是引导产业深度脱碳。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推动区域间形成合理分工和良性循环。

四是适应绿色贸易规则。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精准定位关键环节,有针对性优化工艺、改良装备,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竞争力”。

五是打造零碳示范样板。通过园区层面的“零碳细胞”探索实践,为碳中和阶段全面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地方推荐情况,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这里想强调一点,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

《通知》提出了“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还设置了5项引导性指标,分别是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每一项指标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地方、园区、企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科学确定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有保障,一定要避免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误区。

实际上,近年来在国家及各省政府的政策推进下,零碳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比如安徽围绕零碳园区发布了《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提出到2027年打造5个以上零碳产业示范园区、到2030年累计建成20个以上零碳产业园区。

江苏省由发改委牵头起草了《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拟定为地方标准DB32/T),指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并为省级和设区市政府认定零碳园区提供依据。

但零碳园区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当前,部分园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能效也未达到标杆水平,却通过购买碳信用抵销了碳排放,声称实现“零碳”,甚至完成了第三方认证。这不利于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碳排放。

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园区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规范,部分地区通过标准或者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促进零碳园区建设的激励政策力度、精准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尚有不足。探索实践中,零碳园区建设激励政策主要依赖财政补贴,而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协同激励措施不足,许多重点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落地实施。

不过,也有不少零碳园区项目进行了落地,为企业主提供了借鉴。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远景、金风科技、精控能源、创维光伏、华电江苏、瑞科美新能源、中恒源集团在内,越来越多的头部新能源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7月26日,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项目现场推进会召开,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的零碳产业园在东营开建。

据了解,该项目由宁德时代投资,一期建设的40GWh锂电池绿色智造基地是整个零碳产业园的核心项目,预计明年建成投用,年产值可达260亿元,税收12亿元。

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始建于2010年,包括智能微网、节能模块、智能水务、园区智慧运维、智慧农业及智慧健康六大模块。2020年,园区产值距初建时翻了一番,达106.5亿元。园区通过部署4.8MW分散式风电、1.81MW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等设备,并购买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核销所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实现碳中和。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