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再新建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独立储能怎么干?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07-28
核心提示: 不再新建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独立储能怎么干?
作为全国新型储能装机量第一的省份(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4.23GW/8.46GWh,占全国19.4%),云南省能源局释放信号:原则上不再新建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转而重点布局全钒液流、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

掀起行业内讨论热潮:此次政策调整究竟是局限于国内局部区域的孤立动作,还是旨在为后续推广探路的试点前奏?

这场看似突然的政策转向,实则是被水电特性、电网压力、技术瓶颈共同推到台前的“生存之战”。

01 水电“靠天吃饭”,锂电池扛不住长时调节

云南的储能困局,根源在“水”上。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云南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高达74%,其中水电占比超60%。但水电的“脾气”让电力系统头疼——来水集中在6-10月,丰水期水电发电量占全省总电量的70%以上;可一到11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水电出力骤降,甚至可能出现“有库无水”的尴尬。

更关键的是,水电的波动是“陡涨陡落”式的。这种“过山车”式的发电曲线,要求储能系统必须具备极强的“削峰填谷”能力——不仅要能快速响应短时波动(比如应对光伏、风电的分钟级变化),更要在长达数小时甚至跨季节的时间跨度里,把丰水期多余的水电“存”起来,供枯水期使用。

而目前云南储能的绝对主力——磷酸铁锂电池,恰恰在“长时”场景下力不从心。尽管磷酸铁锂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当前系统成本约1.2元/Wh),但其单次储能时长普遍在2-4小时,且循环寿命受充放电深度限制(频繁满充满放会大幅缩短寿命)。

换句话说,如果让锂电池承担跨枯水期的储能任务,可能需要反复充放电数百次,不仅效率下降,成本更会飙升。

02 政策“组合拳”:用钱、价、项目撬动技术转型

面对“300万千瓦缺口”的硬约束,云南的选择很明确:不再给单一技术“吃偏饭”,而是用政策杠杆倒逼长时储能崛起。

首先是“钱给够”——通过差异化租赁机制提升长时储能收益。根据最新政策,新建集中共享储能项目中,全钒液流电池可按装机容量的3倍计算租赁容量(即100MW项目可获得300MW的租赁收益),

而磷酸铁锂项目仅按1.8倍计算。这意味着,同样投资1亿元建设储能电站,全钒液流项目的年收益可能比磷酸铁锂高出68%(按当前租赁价格计算)。

其次是“价差赚足”——重构峰谷电价机制,拉长高峰时段。2025年起,云南将实施“6小时高峰+18小时低谷”的新电价模式:早8点至下午2点、晚6点至10点为高峰时段(电价较平段上浮50%),其余时间为低谷(下浮40%)。

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却为长时储能创造了更大的套利空间:4小时的磷酸铁锂储能最多只能覆盖1个高峰时段,而6小时的全钒液流或压缩空气储能可以覆盖整个高峰区间,收益直接翻倍。

最关键的是“项目开路”——用实际落地案例证明技术可行性。2025年2月,永仁县500MW/2G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生产线正式开工,配套建设的300MW/1200MWh电站将成为西南首个百兆瓦级长时储能示范项目;

几乎同一时间,昆明安宁35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启动前期工作,利用当地盐穴资源实现大规模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的度电成本已降至0.35元/Wh,接近磷酸铁锂水平)。这些项目不仅能为电网提供“跨月调节”的能力,更能通过“储能+新能源”的一体化模式,降低整体用电成本。

03 全国暗战:长时储能下独立储能怎么办?

云南的政策转向并非孤例。从全国看,长时储能正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爆发”期。2024年,我国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装机量达11.4GW,同比激增200%;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436亿元,占整个储能市场的30%。

但热闹背后,挑战同样严峻。首先是成本问题: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材料钒,价格受钢铁行业波动影响极大(2024年钒价同比上涨25%,导致液流电池系统成本上升18%);

压缩空气储能虽已突破盐穴限制(非补燃式技术可利用废弃矿井),但建设周期长达3-5年,远长于磷酸铁锂的6-12个月。

其次是技术瓶颈: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仅15-50Wh/L(锂电池为200-500Wh/L),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积;压缩空气储能的效率普遍在60%左右(锂电池充放电效率超90%),大规模应用仍需技术迭代。

不过,云南的实践提供了关键经验:通过“政策激励+市场机制+技术验证”的闭环,既能快速培育长时储能产业,又能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盲目投入。

回到最初的问题:云南“叫停”锂电池储能,真的是要否定这项技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磷酸铁锂在短时调节(2小时内)、用户侧储能(如工业园区峰谷套利)等场景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当新能源装机突破临界点(云南2025年新能源占比将超90%),当电网需要“跨月调节”的能力时,长时储能就成了“必选项”。

当然储能技术的迭代从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各展所长”的协同;2025年储能行业政策与实践驱动下,独立储能发展或将锚定三大方向:

场景适配精准化:按调节时长选技术,用户侧短时用锂电,电网侧长时配液流/压缩空气;

收益结构复合化:以“现货套利+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多渠道增收,弱化政策依赖;

生态协同开放化:借虚拟电厂、绿电交易等模式融入新型电力系统,释放多元价值。

从根本上看,这一政策绝非抑制储能行业的发展,而是通过技术多元路径重塑行业生态格局,助力独立储能实现从"被动配合"到"主动价值创造"的角色跃升。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